实现主题出版品质升级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主题出版已成为各大出版社,特别是以出版党政类图书为主的出版社提升社会影响力、挺拔主业、实现选题创新的重要途径。
向纵深挖掘和长远布局转变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成果与出版管理处处长曲建君介绍,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出版的亮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围绕深入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策划出版系列理论著作。其二,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策划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纪念书系”。该纪念书系分为国家发展建设史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发展史两个系列,全面回顾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思想理论、经济、法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系统梳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重要学科发展史。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出版参考》杂志社编审李建红表示,随着主题出版作用的不断凸显,主题出版逐渐表现出两种倾向。其一,主题与重大题材直接相关,指向极为明确。其二,“泛主题出版”,内容涵盖更广泛,给了更多专业出版社加入主题出版一个契合点,这也将成为下一阶段主题出版迸发市场活力的重要板块。
主题出版图书鲜活与现实的市场性一面更加凸显。《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主编范军对记者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主题出版在选题方向、内容创作、出版主体、读者范围、内容风格、学术含量、销售市场、出版形态等方面出现了新的转变。其中最明显的趋势是,主题出版在选题策划理念上逐渐由理论性、学术性向通俗化、大众化转变,正在向畅销书和长销书方向发展。
出版社在策划主题出版物方面从短期之作向长远布局转变,逐渐告别临时赶节点式的出版策略,开始向纵深挖掘、向深耕战略转变。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融媒体与主题出版研究院院长韩建民介绍,从2018年的出版实践来看,主题出版物的选题类型在重视党史、国史、军史及重大节庆等传统题材的同时,还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科技文化类、国家意志类、当代中国现实与治国理政类等选题,新型复合型选题开始出现。主题出版物的选题角度由以党、政、军重大主题为代表的宏观层面,向以地域和行业为代表的中观层面,以及以普通人的生活为代表的微观层面拓展。
以更接地气的姿态吸引读者
做好主题出版物,在于将重大主题化“深”为“浅”,使之成为有料有趣、易读易懂的内容,同时,将理论阐述变“虚”为“实”,让这些内容可感可知、可亲可信。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李永强表示,随着国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我国文化消费需求和文化消费人口基数迅速增长,文化品位不断提升,对阅读内容品质的要求也不断升级。出版社要利用自身优势,寻找专业特色和大众阅读的结合点,不断开发优质内容,满足人们多层次的文化阅读需求。
上海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学林出版社社长周峥表示,从可读性上讲,既要有学术性强的权威专著,也要有侧重追求可读性的通俗读物。从表现方式上看,既要有阐释理论的著作,也要有长篇小说、纪实文学等,还可以通过画册、影音作品的方式生动地反映主题。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倾向于在单位时间内获取更多有效信息和阅读享受。今天的主题出版,应该致力于让书变“薄”,即用通俗简洁、明快风趣的形式,为读者传递干货、节省时间,从而让读者愿意读,使市场变“厚”。在装帧设计、版面设计、图文配合等形式表达上,要向大众读物靠拢,以更有新意、更有个性、更接地气的姿态吸引读者。
范军认为,主题出版需要将政治性与学术性有机结合,价值观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有机结合,“有意义”与“有意思”有机结合,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
主题出版还应主动与数字出版进行融合,结合地方特色资源,形成具有长期品牌价值的数字出版作品。将传统出版中能够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诸多优秀作品以数字出版的形式表达出来。李建红表示,主题出版中包含了诸多具有重大意义的要素和资料,出版机构应设立单独的主题出版数据库,这有助于以“主题”为标签,迅速聚集数据、查找数据、调取数据、组合新数据。
加快出版国际化步伐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新时代出版工作要在国际出版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锻造出版“中国品牌”。
韩建民对记者说,主题出版“走出去”依然“步履蹒跚”,尚未找到理想的国际化道路以完成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升华。当前,主题出版“走出去”主要还是通过版权贸易译介为外国文字,再借助外方平台进行传播。这一传统方式不利于构建自身话语权和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有必要借鉴国际出版商的经验,将主题出版与数字产品、期刊建设等结合起来。
周峥认为,主题出版“走出去”需要学术共通性的支撑。因为国情不同,其他国家会对不同制度的国家发出一些质疑的声音,要化解这些不同的声音,就要向世界传递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学术研究的原理、原则、方式基本上存在一致性、共通性,在此基础上的分析,易于他人理解接受,才能更好地发挥出版成果“走出去”的作用。
李永强建议,要加大出版国际化的步伐,构建多语种、跨文化、广区域的传播格局,探索中国图书国际出版的多样化形式;配合国家外交战略从内容和输出地两方面调整输出结构,推进本土化运作,搭建多元平台。加大出版合作和版权贸易力度,培育中国出版“走出去”的不同层次合作伙伴,开展更多领域、多层次的合作。创新传播手段,综合借助图书以外的各种传播契机和传播资源,提高文化影响力,让“走出去”工作落地有声。他表示,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上表达合作共赢的理念。要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到具体出版案例中,不断增强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既要重视塑造文化品牌的独特个性,又要重视塑造兼容性的品牌文化,通过共性唤起各国人民的情感共鸣。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图片来源:CFP